人工智能训练中的玄学与启示

李宏毅教授的人工智能讲座非常不错,有深度,而且非常的通俗易懂。我听到他的两个讲座课程,内容也挺有意思。讲的是语言模型训练过程中,到底是参数越大越好,还是资料越多越好。

当然,从他的这些讲课中举出来的例子来看,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也确实非常的接近于玄学,或者一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。因为他的很多结论都是通过大量实验试出来的,而不像其他的技术行业,都是在成熟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发的。比如普通的机械设计制造需要遵循牛顿力学来精确建模,半导体设计可以依靠量子力学。而人工智能领域似乎还没有一个完备的,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,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模型的测试对比来得出结论。

不过,这些结论也足够有意思了。首先,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非常热门的大模型的涌现现象。一般来说,模型的参数越多,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越强。这个其实也好理解,其实大致了解神经网络的原理也不难理解。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算法就是用模型去对数据进行拟合,自然参数越多,拟合的精细度就越高,表现出来的能力越强。

但是,一般来说这种能力的增强随着参数的增加应该是线性的。但是,在一些大模型研究中,比如像推理能力,像逻辑推理等高级能力,似乎是在突破某一定量的参数数量后突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,这也就是所谓的涌现现象,就好像突然开悟了一样。当然,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对这个提法提出了质疑,说是所谓的涌现现象只不过是评判标准动了手脚。

现在关于智能这个概念,智能意识这些概念,人类自己都没有彻底搞清楚,所以也只能落入玄学了。但是,我从使用各种语言模型的经验来看,人工智能确实只有智能,这一点应该是不用怀疑的。

另一个关于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研究的有趣结论就是,当然为了研究模型能力与模型参数的关系,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,研究人员在网上征集了很多用来测试的任务,目的是想找出有哪些任务,是模型参数越大,效果反而越差的。因为这项研究是多年前进行的,当时的模型最大的参数也就是几千万,所以也确实找出了一些模型参数越多,效果反而越差的任务类型。但是,当时的模型最大参数也就是几千万,而如今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的模型都已经很普遍了,再用这些任务去测试时会发现,在参数量更大的模型上仍然是表现的更好,这就形成了一个U型曲线。

首先随着模型参数的增加,效果反而下降。当参数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之后,效果就开始逐渐变好了。那么,这一类模型,这类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呢?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,你去问人工智能类似这样的问题:如果有一个赌局,失败的概率是90%,成功的概率只有10%,而一个人参加了这个赌局,并且赢得了20美元,请问他的决策是否正确?

对这样问题,那些参数很小的模型,根本就理想了,根本就理解不了。也许他们只会做文字接龙。而在参数中等的模型,却是大部分都答错了,他们选择答案是,这个人的决策是对的,因为他,很可能他们是被,这个人最终赢了20美元,这个结果所迷惑了。既然赢钱了,认为既然赢钱了,那肯定是正确的决策。

而到参数量最大的模型里面,他就认识到,这个赌局从数学期望上来说,是亏钱的,所以这个决策是错误的。所以,这些产生U型曲线效果的任务大都是和这个类似,包含类似任务。用李宏毅教授的话来说,这个就叫“一知半解吃大亏”。看来在人类身上发生的事情,在机器身上一样会发生。

另一个关于语言模型有趣的研究,就是到底是参数数量越大越好,还是训练资料越多越好。这个研究就非常有现实意义了,而且深得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精髓。理论上当然这两项都是越大越好,但是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,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的就是,运算资源是有限的,算力是有限的,所以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,必须找到一个最佳的,必须找一个最优解的点。

研究人员们通过对各种模型,以及训练的测试,发现确实存在这样一条曲线,根据这条曲线可以大致计算,在一定数量的参数下,用多少数量的资料来进行训练,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,也算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,找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。如果只是一味的增加模型的参数,增加模型的参数而不增加资料的数量的话,那就是思而不学,这是肯定不行的,如果光思考那就是胡思乱想,完全不结合实际了。

如果只增加资料的数量,而不增加模型参数的数量,那这就叫学而不思。那这样的模型,最多也就是去做一做文字接龙,无法获得什么实用的功能,解决实际的问题。这一现象完全符合孔子所说的,学而不思则往,思而不学则怠的古训。看来孔子也是人工智能的专家。

当然,这些也只是发现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律。要想训练出一个好的模型,目前来说还是玄学,包括各种超参数的影响。同理,这些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原则,似乎也完全适用于对人类小孩的教育。但是,应用到实践中,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,有时候甚至感觉可能,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类学生,相比于训练机器模型也许是一件更吃力的事情,毕竟你不用考虑机器模型的感受。表现的不好就给他一个很大的损失函数值,狠狠的惩罚他。但是,人类小朋友如果批评的太厉害了,就会产生逆反心理。



0
0
0.000
2 comments